会展业大局的4个“杞人”之忧
2015-01-06 17:44:00 点击数: 来源:毕加企划部
“杞忧”之一:是否可从国家间产业核心竞争的角度对待当前会展业方兴未艾的国外资本并购?
曾看过《会展如何回归其价值功能》一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会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的展示和交流,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扩大其行业规模,并且用“世博会从不卖产品”来喻示会展的极致价值所在。当时即有感而发,个中想要表达的是对愈演愈烈的国际资本并购国内展览项目的担忧。缘由何在?关键在于对展会内容中所谓“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的理解。
一个大型、成熟的行业性专业展所展示的必定是其前沿、尖端、核心的技术、设备,发布的同样是前沿信息,从展示和交易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其本身就是展会生命力之所在。但从展会组织者的角度而言,唯有深谙行业技术信息之精髓,方能策划和吸引展会的卖家和买家,择其亮点而推演,这其中是否就已涵盖了行业的高度机密。
重申一下,交易不是展览的唯一功能和全部价值。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掌控中国的一些大型成熟专业展时,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国某行业核心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对在中国长期占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行业展会的渗透。由此,从行业发展核心技术的角度来分析,或可提升到国家战略机密的高度来审视和评判该类并购。
“杞忧”之二: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培训是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会展文化占领?
由于先天不足,现代意义上的会展经济在中国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会展实践和理论远远落后于西方欧美国家,毕竟人家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获得其先进办展技术和手段,是中国会展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业界人士进行有偿或无偿的培训。从培训内容和方式来看,的确为中国会展从业者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拓宽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从小编的亲身体会来看,国外公司更善于通过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和系统化,将所做的、所思考的和所预见的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并总结出一套范式,对其员工和中国同行进行培训,顺带进行品牌的推广,并兼顾寻找合作商机和对象。
但从另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会展的特点模式毕竟不能等同于西方,广交会是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体制特性催生的产物,甚至包括所谓的大型成熟的“流动展”也是计划体制转轨的结果,伴随改革开放兴起的各类展会,政治诉求远大于产业需要——经济服务于政治,诸如东盟博览会、深圳高交会、厦洽会等。政府主导展会从来都是中国会展的主旋律,用完全市场化的西方办展理念来寻求中国会展产业的路径,注定是不完全的。
不否认近20年来中国会展产业的发展成就,并且值得大颂特颂。根植于中国土壤的不少专业展做到了全球顶级水平,如广东印刷设备展、广州光亚照明展、东莞名家具展等。还有更多依托产业、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行业展。
中国当前的会展产业可谓百舸争流,在如此具有特定制度下的鲜活土壤中呈现的业态发展规律,是否还要言必称某国会展、某某跨国展览公司为行业典范模式?中国的会展产业从“出身”即深深打上中国特色的烙印,今天是否更应该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理论,而不是简单地追捧?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培训,让中国企业始终在追着、模攀着西方的脚步。中国企业何时独立出自己的会展文化?或许有人会说,跨国公司仅仅是简单的培训,硬要带上文化占领的帽子是危言耸听。也没关系,但愿只是杞人忧天。这里只是想提醒同行企业和学者们,鲜活的实践时不我待,及时梳理和提炼,未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会展文化就在你们手中。
“杞忧”之三:谁来关注当代中国民营小型展览公司的境遇?
中国会展经济大潮催生出众多的小型组展企业,它们的掌舵者很多脱胎于以前就职的大中型展览公司,发现行业的发展契机,拥有基本的技能手段和一定的客户资源,白手起家,自挑大旗组建了一个个民营展览公司,规模不大,有的仅仅几人或十多人,每年举办的展会面积大约在1万平方米以下。为生存计,这些小型组展企业间或为其他公司代理招展,或相互代理,或拼展租场,收入不高,信誉不是很佳,遇有突发因素,或停办、或延期。近年来,各地政府重视会展经济,制定政策,大力扶持会展产业。制度设计上,突出表现在建立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可操作性最强的是评选认定本区域品牌展会,政府主导型、行业知名展会每年受其亲睐,或有本地规模不大展会入选,也多是本地地方政府依托的经贸洽谈会或节庆之类,民营小型会展企业难以登堂入室。
有头脑灵活的经营者,瞄准了并购这一环,频繁深入相关展会,积极参与行业公共活动,做大财务数字,主要是扩大展会规模、加入各类行业协会,终极目的是获得UFI认证,如同为产品卖个好价钱而做个好包装一样,在获得相关的荣誉和认证之后,待价而沽,一卖了之。
而大型的民营展览公司,因为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其项目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经营效益,这时会成为某些国际资本或大企业瞄准的对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挤和渗透。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得不到行业管理部门的及时帮助,因为既无政府背景,又无大财团支撑,更无制度保障。他们往往托庇于一些行业协会,但通常“奉献”很多、“收益”很少。几年前发生在广州的一家知名展会因受到某国外公司的打压而得不到及时的法律和政府保护,即是鲜明写照。
“杞忧”之四:会展政企不分,市场化之路还有多远?
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场馆建设日益超大型化,会展综合体建设为城市扩张提供了新的籍口。本世纪初,中国会展场馆的第一轮建设热潮兴起时,就产生过关于场馆经营与自办展结合利弊的争辩。固守单纯场馆经营者认为:“我是地主,我出租土地,获得租子。场馆自办项目拥有场地成本优势和档期选择优势,对行业竞争不公平。”时至今日,这类争论早已沉寂。场馆为了自身生存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场馆,由于没有大城市的综合实力,通过自办展来培育市场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竞相模仿的通例。但特例或曰特权总是在不同的时空里反复上演着,拥有强大环境、政策、硬件资源优势的场馆,长袖善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行业规则可以定,行业组织可以领。果真如此?试问中国会展业市场化之路怎么走,是否可以先来个政企分离?管理的职能交回政府,行业的规则制定交给行业,经营的活儿交给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转换身份、明晰责权利,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的办法,能否用在今天的会展业?
- 上一篇:2014年中国会展业十大新闻发布
- 下一篇:2015年国内重要葡萄酒展会一览